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著导读 > 正文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导读

    资讯来源 : 未知      发布时间 : 2017-04-19 14:32

    来源: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给予了热情赞扬,对这位伟人毕生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做出崇高评价。

      一、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逝世在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中引起巨大的悲痛。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同志和亲人朋友参加了葬礼并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随后恩格斯发表了这篇不朽的讲话。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1842年,24岁的马克思移居科伦,任《莱茵报》主编。他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订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基础。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出《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著,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形成了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列宁曾经充满激情地盛赞这种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时是用英文发表的,后来以德文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内容介绍

      恩格斯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一生。他指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和宗教观念等,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而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整个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恩格斯把这个历史规律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2.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后通称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的革命联合组织。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了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被选入临时中央委员会,在10月5日临时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入负责起草协会纲领性文件的小委员会。小委员会的最初几次会议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提出一份文件。这个文件受到马克思及其他委员的批评。因此,小委员会委托马克思完成文件起草工作,于是他在10月21日至27日之间用英文拟定了《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这两个文件于10月27日得到小委员会的赞同,同年11月1日被临时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依据临时章程临时中央委员会被确认为领导机关,后改称国际总委员会。马克思是国际工人协会名副其实的创立者和实际的领导者。恩格斯指出,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各种革命活动的顶峰,“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3.关于马克思的其他贡献

      《讲话》还列举了马克思的其他革命贡献。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有两大科学发现,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对于科学中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感到非常高兴,比如他密切关注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在去世前不久,马克思还在密切关注法国物理学家马塞尔·德普勒成功进行远距离输电实验的报道。

      《讲话》历数了马克思所进行的各种革命活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一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解放条件。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用手中的笔向旧世界宣战。1842年马克思曾经作为《莱茵报》的主笔和主编,挺身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写下了大量的辩论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44年9月起,马克思开始为法国巴黎《前进报》撰稿,尖锐地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反动政策,积极支持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并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宣传。1847年马克思曾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分析了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各国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宣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1848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法国巴黎来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该报实际上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革命中对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是马克思为之撰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报纸,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声援包括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成为人们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讲话》发表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影响巨大。讲话曾多次被译成中文,其中有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的致平的中译文,1933年5月4日《大公报》副刊《世界思潮》第36期发表的林风的中译文,1939年3月8日延安《解放》周刊第66期发表的黎平、石巍的中译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讲话》被收入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学生的必读教材。《讲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今天,重读这篇《讲话》,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讲话》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今天即便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目前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马克思以毕生精力创立科学理论,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实践证明,16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学习《讲话》,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讲话》高度赞美了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光辉风范。《共产党宣言》问世时,马克思才30岁,恩格斯28岁,两个热血青年就立下了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他们为实现这个伟大的革命理想,殚精竭虑,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冒着生命危险,为无产阶级战斗不息。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鼓舞了千百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在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彪炳史册。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学习《讲话》,就要学习革命导师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

      《讲话》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他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家精神,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目光远大,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热情关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并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为人们所怀念,1999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讲话》,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