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讲好浙科故事 凝聚奋斗力量(学子篇)】以废治污,变废为肥 | 他们把“互联网+”大赛银奖带回家

    资讯来源 :       发布时间 : 2021-12-01 08:31

    “万物生长土为本,土壤环境安全事关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我们想真正为国家的土壤修复改良做点事情。”在今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校“‘以废治污,变废为肥’守护土壤健康——生物质炭土壤修复改良解决方案领军者”项目获高教主赛道师生共创组银奖。


    一方面,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全球废弃生物质量大面积广,其处理与消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另一方面,我国土壤污染和贫瘠问题日趋严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两者结合能发生什么?“生物质炭土壤修复”,看名字就能大概猜到这是做什么的。团队负责人黄君灏介绍:“我们这个项目有多年科研的积累,核心技术是利用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质炭以及多种新型功能炭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君灏说,这个项目的形成和推进依托于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同学涵盖了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财务管理等多个学科,大家专业互补、技术互助。本项目由环资学院单胜道教授、方婧教授等10余位老师以及创新创业学院姜文彪正高级工程师、郑章琦老师等一起组成了实力雄厚的导师团,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强大支持。

    今年开始备战“互联网+”大赛,但团队研发之路的起点却远早于此。黄君灏还记得第一次去现场采样的情景,“去富阳,为重点实验室承担的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项目采样,从未下过田的我一脚水一脚泥。”回来后,经过实验室检测对比,在经过修复的土壤种植出的水稻,其重金属镉含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这是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实验室成果在田间的实际应用成果,让我坚信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现场经历,他们和重点实验室的老师一起不断发现、改正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加入创新理念,为生物质炭材料的开发提出技术创新点。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改良项目20余项,覆盖浙江省11个地市和周边省市。与行业协会,以及多家企业建立长期产学研协作关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对我们而言,参赛中最难的点不在专业而在创业。”黄君灏坦言,“互联网+”大赛需要的不仅是科研项目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更需要将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形成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项目的商业模式一直是大赛的重要考察点,“一开始,我们只想着用生物质炭材料去参赛。”经过调研,他们发现,目前市面已经有一些类似的土壤修复改良材料,如何让团队项目更有“卖点”,有“竞争力”,有“效益”?“很感谢环资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为项目更好拓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多次讨论优化,最终团队将参赛主题聚焦专用功能生物质炭材料制备和个性化智能匹配技术,“我们不仅止于卖生物炭材料,我们还提供更高效的土壤修复和改良解决方案。”

    有了好的选题项目支撑,如何在商业计划书中展示出来,短时间内让评委老师们看到这个产品的价值?团队成员开始将自己真正融入“企业”中,“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结果,现在我们都知道要去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等网站看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获取商业运作方面的相关数据。”梁茹婷说。每次和老师交流后,队员们都会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与整理工作,他们努力去梳理一个企业完整的运作流程。从产业政策到产品选择,从市场分析到市场营销,从公司组织管理到生产运作、财务分析、风险投资,“在参赛中也拓宽了视野,不仅是知识结构上,也是自身能力上的一次次整合提升。”


    历经近半年奋战,从产品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孵化。从校赛、省赛到国赛,百余次修改打磨,团队成员一路坚持,一路进步,一路努力,一路收获,项目文件夹从0KB“膨胀”到15GB。

    从得知入围决赛到现场路演,期间不到一周时间,根据决赛要求,不断改进路演稿、修改PPT和视频、反复琢磨汇报时的各种连接词,“再拼一把!” 为了在路演现场呈现出最棒的效果,大家彻夜奋战,将内容完善了上百遍。通过“校内团队打磨+校外专家辅导”的形式,最终,黄君灏、梁茹婷、胡晓飘参与现场路演。回忆起备战的时光,胡晓飘说:“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晚上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楼下大楼门都锁了”。

    “比赛的魅力,远不止成果获奖时的喜悦,更多的是在未知的创新道路上坚持。”项目组成员纷纷表示,参加比赛,让自己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拿奖只是“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施腾楠说:“我们想真正为国家的土壤修复改良做点事情。”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