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讲好浙科故事 凝聚奋斗力量(学子篇)】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为她们点赞!

    资讯来源 :       发布时间 : 2022-05-17 15:49

    近年来,中文热在海外持续升温,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联合国中文日(4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举办中文日庆祝活动。

    中文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一群体,他们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让汉语之花绽放在世界各地。浙科也有这样一群志愿者在世界各地,学校自2016年开始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以来,共有汉语国际志愿者136人走出国门,在4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任教,传播中华文化魅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环球网、中国日报网聚焦学校汉语国际志愿者,让我们走进三位“洋支教”听听她们在异国他乡的工作和生活——




    陈瑛(左一)与当地学生合影留念

    对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初到海外,如何尽快地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是一大挑战。如何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摸索。

    在曼谷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陈瑛到岗不久,就发现了泰国小朋友的调皮捣蛋。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是新手教师的陈瑛,常常钻研教学方法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然而,“只要一想到那些活泼的学生可能喜欢我新研究的课堂小游戏,我就想立刻飞奔到课堂上去。即使是熬夜,也每每都是快乐和满足”。面对繁重的备课任务,陈瑛乐在其中。

    班上小朋友也十分真诚而热烈地表达着自己对陈瑛老师的喜爱,他们总能发现老师的小改变。有时,陈瑛系个发带、换对耳环,他们会跑到老师面前大声夸赞:“老师,suái(好看)!”“老师,美丽!”“老师,漂亮!”“老师,可爱!”在课堂外遇到,学生们也会主动打招呼,活泼点儿的,甚至会直接冲上来扑到陈瑛怀里。“他们的感情表达特别真切又可爱。”这样的真挚情谊,正是陈瑛对国际中文教育热爱的来源。

    陈钟铃(图左)与志愿者一起工作交流

    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陈钟铃,到达当地的第二天,便直接投入教学当中。刚开始面对着30多名零基础学生,她在讲台上“手舞足蹈、用全身肢体比划着动”,可谓“拼尽全力”,执教期间还经常备课到深夜。“虽然很累,但是值得。”她说,“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教好中文的初衷是我的动力”。

    2021年,正值中国和老挝建交60周年,双方共同努力建设的中老铁路于当年12月正式开通。为保障铁路顺利运营,机车司机、调度员、维修人员等须进行一定的中文培训,陈钟玲便参与了培训工作。“学生们中文水平只有HSK三级, 我又是国际中文教育出身,不懂铁路专业词汇,刚开始根本摸不着头脑。”

    自学老挝语,上网查资料,询问理工科同学……陈钟铃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克服了专业壁垒,更总结出一套铁路词汇教学法:把中文翻译成老挝语,给学生们造简单句子,把专业知识简单化。“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培训好这些学员,就是为国际交往做贡献。”

    如今,陈钟铃进入了她任期的第三年。她说:“要努力提升自己,不负国家的期望。”


    李淑婷在课堂教学中

    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来说,赴海外教授中文是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跨越了年龄和国别的界限,积累了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认识和热爱,不断经历成长与蜕变,坚定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罗马尼亚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孔子学院的李淑婷,4年前曾在蒙古国任教。她曾悉心辅导自己的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最终,那位学生通过努力赢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因此获得了去中国访学一周的机会。“从中国回来后,学生告诉我,他要更认真地学习中文,他想去中国读书,去中国发展。”李淑婷说,那一刻,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志愿者这个身份,语言是一种力量,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她也深刻感受到,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对于人生价值的追寻都是相通的。这些经历既让她爱上国际中文教师这一职业,也让她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回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在考取研究生后,李淑婷再度投身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这一次,她更加沉稳,也更加自信。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