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教育之江:肩负时代重任,建设科技强国!

    资讯来源 :       发布时间 : 2021-06-03 08:21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省高校师生间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深挖专业领域 冲刺关键成果

    为科技创新贡献新力量


    科技与艺术,都是为了探寻根源性的创生与开端。我们需要在科学和技术的新碰撞中重新找到艺术的位置,找到重塑经验、重建世界观的途径。实现“科艺融合”,需要回到技术和艺术最密切的牵连点进行探索,让感与知重新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超越性思维。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化学、材料、工程、物理等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科技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为材料学科全力服务国家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广大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将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导向,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加强原创性研究、多出关键性科技成果,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 研究员 孙宗涛



    我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围绕风湿免疫等难治性疾病,深入开展中医药提高疗效,阐明机制的科研工作;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协作,开展中西医有机结合的临床研究,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努力培养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促进学科团队健康发展,在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浙江中医药大学 原校长、教授 范永升



    做研究就是要“问题导向”,从产业实际问题出发,做有用的科研。在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发扬老一辈科院人的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牢记“尚用”校训,积极对接产业行业,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协同创新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线上,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浙江科技学院 科研处处长 马伟峰



    很荣幸能参加此次会议,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要以此为契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大势,积极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以领导力、政策力、资源力、人才力和项目力“五力”共推,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亮丽转型,加快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作出地方应用型综合性高校应有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嘉兴学院校长 陆军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从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带领团队作出重大突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温州大学化材学院 副院长 金辉乐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蹲得深,爆发力才会强;助跑快,才能跳得更远。作为奋战在一线的统计学科教师,更应该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努力加强统计基础理论的原创性研究和统计思维训练,从理论上保证有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形形色色的大数据,认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体现数据的真正价值;更应该注重发挥统计理论与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结合统计学科现有研究特点和优势,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以及“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校”中所需的量化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浙大城市学院应用统计研究所 所长 傅可昂



    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强国的标志和底气,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将聚焦健康中国战略、面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首批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和健康宁波研究基地,建成健康城市和健康养老协同创新的全国范本。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处长 江玲丽



    培养创新人才 推动产学融合

    为科技创新提供生力军


    一方面,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阵地,高校应当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立德树人与新工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弘扬创新精神,努力为科技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力量,高校应当充分做好社会服务,抓住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加强企业强链补链推动工作,为保持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浙江师范大学 工学院教授 高春甫



    如何胸怀“两个大局”,在科技战线上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尽自己的努力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是我们的本份,也是致力追求的目标。要常怀空杯心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立足岗位,倍加努力,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科技创新中作贡献!

    ——浙江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 副院长 付彩云



    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每一个个体都应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我们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教学育人、服务社会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浙江工商大学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东亚研究院副教授 张光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需要认识到科研、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将科技教学和创新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要通过扎根中小企业的技术细节,以实践带动教学,努力解决企业的科研难题,将宝贵的实践经验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带领学生开拓创新,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副教授 柯海森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要善于在课堂上、竞赛中、科研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尊重学生研究灵感的瞬间性、方式的随意性、路径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允许学生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的创新型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俞定国



    作为工科学院,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学院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地方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同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定发展自信、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绍兴文理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院长 沈士根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大学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鲜明具体的要求,对学校站在新起点上谋划新一轮办学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十四五”期间,学校计划重点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两个紧贴区域需求的交叉学科群,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协同,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浙东大地上,发挥高校办学对地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培养,不断满足地方发展和企业创新对优质人才的增长需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院长 杨德仁



    加强科研管理 创新人才评价

    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后盾


    研究型高校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同时,以高水平人才为中心,继续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接下来,学校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浙江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科学技术处处长(兼) 戚栋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必须勇于突破旧的评价机制,提倡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把师德修养和专业修养相结合,把教书育人、崇教爱生列入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转换科技管理职能,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多替一线科研教师着想,成为他们专心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的坚强后盾。

    ——浙江工商大学 社会科学部副部长 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柴斌锋



    当前,做好教育评价改革,扎实推进科研管理制度的“废、改、立”,不断提高科研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和管理效能,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的重要任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切实贯彻落实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重视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也要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扎实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助力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

    ——绍兴文理学院科技处 处长 奚柏君


    原文链接:肩负时代重任,建设科技强国!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