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联谊报:道民意 话发展 展风采 六位省政协委员亮相“委员通道”

    供稿单位 :       发布时间 : 2025-01-15 16:30

    一条通道,让媒体记者与委员互动交流零距离。

    1月13日上午8时15分,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前,“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省人民大会堂国际会议厅大厅开启。6位来自不同界别、行业的省政协委员依次走上通道,畅谈履职故事,回应民之关切,传递发展信心,凝聚奋进力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率先上场的浙江科技大学校长陈建孟委员分享了高校在绿色工艺、碳污监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并表示要持续做好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在创新浙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贡献力量。

    当前,一大批懂技术、能创新的青年农创客正活跃在浙江的广袤乡村,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作为“90后”的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委员就是其中一员。他自豪地说:“我们农机服务中心自建成以来,已累计服务400多户农户,服务面积超5万亩,为农户们创造的产值已过千万。我们青年农创客正从学习者、跟随者变成推动者、引领者,在共富大舞台上展现身手。”

    “我们上山下乡、文化惠民,数千场‘文艺赋美’的服务走进百姓家。”温州市文联副主席(兼)、温州市文化馆馆长施丽君委员动情地分享了“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的文化惠民故事。她表示,将不断探索有创意、有温度、有能量、有流量的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新模式,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共有共享,勇当文艺轻骑兵,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经济大省挑大梁,浙商如何担当?作为浙商二代的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力成委员结合自己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奋力创新的案例,分享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搏击浪潮、实现“走出去”,成功实现制造出海及全球化布局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扎根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浙商力量、贡献政协委员力量。”

    不约夜宵约夜校;“团团”不光帮你找对象还会教你处对象;“浙青年·爱运动”……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周苏红委员讲述了我省服务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的实践举措,“所做的工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促进浙江与青年共同发展、双向奔赴,推动浙江对青年发展更友好、更关爱,青年对浙江发展更担当、更有为。”

    十余载履职路,浓浓为民情。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葛继宏委员深情讲述了作为政协委员履职为民、服务为民的故事。他说,之所以一直保持旺盛的履职热情,“一是热爱,二是责任。热爱让你开始,责任让你坚持。”“既然当了政协委员,就要展现新时代政协人的责任担当。‘责任担当’不是一句简简单单停留在字面的空洞口号,而是放在心头的信念和落在脚下的行动。今后,我将初心不改、为民履职。”

    在“委员通道”的一问一答间,政协委员们传递出暖暖的履职心声,传递出昂扬奋进的“新声”。


    陈建孟:省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大学校长

    为创新浙江培养人才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学科专业优化布局,二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浙江科技大学目前正在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要求,重点打造绿色过程和智能技术两大高峰学科群,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做强做优学科专业,让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要求,适应创新浙江的要求。

    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引导师生把实验做在车间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几年,我校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深入宁波、舟山、上虞等地的化工园区,开展实验攻关,成功攻克了绿色工艺、碳污监测、低碳治理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还构建了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装备的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了贡献。这些成果在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化工园区推广应用,支撑了一批园区创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有力推进了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汪琰斌:省政协委员、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

    在共同富裕中展现身手

    我是一名来自宁波的“90后”农创客,一名粮油种植大户。近年来,浙江大力培育和支持农创客,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90后”“00后”已成为“新农人”的中坚力量,在共富大舞台上展现身手。

    以前,老一辈教我们除草、播种;现在,我们用植保无人机帮他们防病、除虫。我们的农机服务中心自建成以来,已经累计服务了400多户农户,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为农户们创造的产值已过千万。我们青年农创客正从学习者、跟随者变成推动者、引领者。

    作为省政协农业和农村界别的委员,我将继续努力,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施丽君: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文联副主席(兼)、温州市文化馆馆长

    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育文化”

    文化惠民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它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文化惠民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育文化”。

    这些年,我带领团队上山下乡、文化惠民,把数千场“文艺赋美”服务送进百姓家。

    我们建设了一支支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照片中的龙港市咸园乡村艺术团,现有团员200多人,有退休人员、有务工人员,还有当地村民。像这样的乡村艺术团,在温州有2700多个。

    在市文化馆的牵头下,我们集结480多家温州市表演艺术类相关机构成立公益大联盟,与乡村艺术团“牵手”,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目前已累计受益19万多人次。我们还通过“繁星计划”数字平台,实现日常运行管理数字化,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今后,我们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勇当文艺“轻骑兵”,探索有创意、有温度、有能量、有流量的全民艺术普及新模式,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共有共享。


    罗力成:省政协委员、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力量

    圣龙是一家致力于为绿色智能汽车关键部件提供解决方案的单项冠军企业。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阶段,我们给自己定位“三重身份”——做好整车企业出海的助手、供应链伙伴出海的帮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推手。

    圣龙最新一代的电子油泵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电驱动和底盘系统之中,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效率与性能,并且拓展了国际市场,未来我们会把更多技术成果向全球客户推广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扎根制造业,围绕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型配置等方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浙商力量、贡献政协委员力量。


    周苏红:省政协委员、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

    促进浙江与青年双向奔赴

    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青年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发展与浙江发展紧密相连、相互成就。

    近年来,团省委一手抓顶层设计优化、一手抓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浙江对青年发展更友好、更关爱,青年对浙江发展更担当、更有为。

    比如,关注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高质量规范化建设“青年夜校”,努力让青年朋友收获一种乐趣、一项技能、一份成长。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全省各级政协发挥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有力推动全省各地的“青年夜校”建设,为青年发展提供职业指引。“不约夜宵约夜校”,已成为广大青年朋友的新潮流。

    我们持续深化“亲青恋”品牌建设,帮助青年恋得“放心”、恋得“暖心”、恋得“开心”,“亲青恋”平台注册用户已有53万人。

    我们还联合省体育局打造了“浙青年·爱运动”品牌,引导青少年“走下网络、走向操场、走近自然”,希望青少年通过运动强健体魄,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发挥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葛继宏: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

    热爱与责任是保持履职热情的动力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我不变的追求。我之所以一直保持旺盛的履职热情,一是热爱,二是责任。热爱让你开始,责任让你坚持。

    行走在我们的城市中,我经常会想:如果夜间有一条会发光的斑马线,行人是不是更安全?讲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有公交线路除了普通话播报以外,也用方言播报站名,那该有多好?……当我把这些不经意间想到的点子,形成一件件具体的提案并促成落地的时候,既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也让我有满满的获得感,激发我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履职。

    小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小店,它是城市阿的烟火气。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我提出了一系列为小店“撑腰”的建议,如开展“大企帮小店”公益活动项目、在政府APP上线“小店帮”专区等。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省市场监管局联合17个部门在去年9月3日举行“大企帮小店”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浙江首创,也得到了小店店主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这是对我履职的肯定和鼓励。

    既然当了政协委员,就要展现新时代政协人的责任担当。“责任担当”不是一句简简单单停留在字面的空洞口号,而是放在心头的信念和落在脚下的行动。今后,我将初心不改、为民履职。


    原文链接:http://www.lybs.com.cn/html/2025-01/14/content_118660_18183870.htm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