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央视新闻客户端: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让世界听见中泰竹笛

    供稿单位 :       发布时间 : 2025-07-01 10:38

    你知道吗?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中,就有85支竹笛产自杭州余杭中泰街道的紫荆村。悠扬笛声传遍世界,却少有人知它们的故乡。这个被誉为“中国竹笛第一村”的小山村,如今正通过文化特派员的创新实践,让竹笛文化从产业“幕后”走向世界“台前”。

    盛夏时节,紫荆村竹林摇曳。在中泰竹笛展示馆内,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何碧芸指尖翻飞,一曲曲悠扬旋律引得研学团学生们连连赞叹。这位青年演奏家不仅现场演绎竹笛魅力,更化身讲解员,讲述着竹笛的“前世今生”,带领大家一起探寻竹笛从选材到制作的文化密码。

    “没想到小小竹笛背后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浙江科技大学学生郑煜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来访者的心声。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何碧芸五岁习笛,童年时常到紫荆村挑选乐器。去年6月,她以文化特派员身份重返故地,立志要让竹笛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调研中,何碧芸发现这个年产450万支竹笛、产品远销全球的“笛乡”,面临着品牌知名度与产业规模不匹配的困境。为此,她与乡村职业经理人朱丹联手,开辟出一条“产学研用”融合的新路径。

    她们以中泰竹笛展示馆、数字化体验馆为阵地,设计沉浸式研学路线;与中泰小学合作成立泰音民乐团,培育新生代传承力量;今年4月,何碧芸别出心裁,以历代绘画为灵感创作悠扬乐曲,携团队走进西湖十景,通过实景演奏与游客深度互动,让千年笛音与现代文旅碰撞出火花。

    “何老师带来的国潮新思路,让竹笛文化更贴近年轻人。”朱丹表示,通过专业人才与在地资源的深度结合,竹笛文化的受众面正不断扩大。此外,紫荆村计划在今年暑期举办竹笛大师班夏令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

    从“乐器之乡”到“文化高地”,紫荆村的蜕变印证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正如竹笛清音穿越竹林,这个千年笛乡的故事,正通过文化特派员的桥梁,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原文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3115037647934358602&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8B2A838E-2234-4007-9AA0-6906EE12BF58_772874518226&share_to=wechat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