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江南的音律走向高原,以歌会友,以乐交心……”日前,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以下简称“西子”)和浙江科技大学的师生(以下简称“浙科大”)结束了在甘孜州巴塘县的采风之旅,西子团长任旭荣在微信朋友圈感慨道:收获丰厚,硕果可期!
这是一次因“民族三交”使命的奔赴。此前,由9位西子成员,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西子艺术总监阎宝林,中国合唱协会童声合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子特约作曲家曹冠玉及浙科大的3名师生共17人组成的采风小组,自东海之滨出发,沿着横断山脉的褶皱处一路向西。9天、2000多公里、无数次即兴合唱,她们将江南的温婉留在4000米的海拔之上,也把高原的豪迈收入江南行囊……这趟跨越山海的行程,以文化艺术为纽带,将“民族三交+文旅赋能+产业协同”拧成一股向心力,在浙川两地铺就成一条可复制、可共鸣的多维发展的新路径。
当西湖的涟漪遇上雪域的弦音 一次无声的交流之旅悄然展开
弦胡声声,穿透藏巴拉的晨雾,舞袖飘飘,拂过金沙江的碧波。地处川西、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巴塘,是弦子舞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一代代藏族群众将辛勤的耕耘、秋收的喜悦,以及甜蜜的爱情与温柔的岁月,悉数融进起伏的旋律与旋转的舞步里,凝成一部用身体歌唱的史诗。这里不仅回荡着千年不息的乐声,更沉淀下深厚而瑰丽的音乐舞蹈之魂,被誉为“中国弦子之乡”。
采风首日,小组成员便参与了薪火舞千年·非遗弦子舞全国推广工程启动仪式。西子成员以一曲浙江的传统民歌——《采茶舞曲》获得阵阵掌声,这是茶山深处的鸟鸣,更是千年茶香里的吴侬软语。她们把水光潋滟晴方好里的西湖柳色与龙井的嫩芽,一并酿成清澈的旋律展现在巴塘人民眼前,让江南春水与雪域长风在同一段旋律里相遇。
“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妙婉转的歌声,看到这么细腻的表演!”观众席里,一位叫卓玛的藏族姑娘用有些生疏的普通话说,“看得我都想去杭州了!去看看西湖到底有多美,去尝一口龙井茶,看看和我们的酥油茶有什么不同?”
西子成员们也被现场原汁原味的艺术表演所震撼。曲终一刻,弦子表演的老者们双臂托举起儿童,像托起一轮新生的太阳。台下,西子合唱团的金丽梅与同伴悄然对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太震撼了!头一回目睹如此炽烈的艺术演绎,更像是用生命在传承!”她感慨道。
这是一场演出,更是两地首次用艺术表演进行的无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采风小组将具有“杭州味道”的文创特色产品——一幅丝织“锦绣西湖卷轴”与西泠印社社长瓷器杯赠予当地;同时圣洁的哈达随即搭上他们的肩头……江南的丝绸、瓷器与高原的最高礼仪在此相遇。那一刻,巴塘的风带着龙井的清甜,也带着弦子的悠扬,吹向更远的远方。
用脚步丈量天地辽阔用心聆听藏戏之韵
一轮与历史与自然的对话就此开启
如果说,巴塘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那么在历史风华里,它更像是铺展千年的长卷——将自然的馈赠藏在灵动的山水风光里。在此,措普沟的旖旎风光,格木村的藏式烟火,热坑温泉的云雾蒸腾,皆成画中点染;龙王塘的藏戏鼓点犹自回荡,嘻波小院里年轻旅者拨动弦胡,歌声未歇;古老的川西巴塘古城,以其深厚文脉,为这幅长卷添一抹醇厚底色。
采风小组抵达措普沟时,马儿在草甸上休憩,牦牛成群低鸣,辽阔的高原以高低起伏的姿态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大家。他们站在海拔4000米处,唱起了《向云端》。美妙的歌声顺着风势飘向更高的天际,与草原的心跳同频共振;热坑温泉的云雾间,湍急水声与山谷回声交织成天然伴奏;格木村的藏棚升起袅袅炊烟,大家随藏族群众踏起弦子舞,藏汉笑声在同一节拍里重叠。
龙王塘藏戏基地内,三百余年的藏戏文明在负责人格松洛布的讲述中逐渐苏醒。藏戏作为四大流派之一,巴塘藏戏始于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此后,它在巴塘不断发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藏戏演出样式,被著名戏剧家夏衍誉为“雪山上的红牡丹”。“每年送夏迎秋的九月之际——‘央勒节’的鼓点一响,两天一夜的节日欢庆就此开启!”他说,华美服饰、彩绘面具、高亢唱腔,都在诉说着这方土地上古老传奇。
每一步丈量,每一次凝视,都是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他们在此感受的不只是旋律与画面,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认同——在巴塘,大家听见了千年前的回声,也找到了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序章。
巴塘欢歌西子乐扬 一场“三交”圆桌会话就此召开
巴塘也是一部翻不完的史诗。弦子舞与藏戏,犹如两颗非遗瑰宝闪耀着活态文化的光芒。为此,采风小组将“巴塘欢歌·西子乐扬——‘三交’文化交流暨杭巴两地合唱团与非遗传承群体共话传承”座谈会设为核心环节,并于日前在巴塘非遗传习所召开。巴塘县委常委、副县长何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畅与采风团成员、当地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在童声合唱的清澈与西子女声的婉转交织中,两种千年文明在茶马古道上交融新生。会上,大家共商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路、发展之径与当代表达之姿,让千年弦音和高昂的藏戏声在雪域再次回响。
巴塘县童声合唱团以一曲原生态无伴奏合唱拉开序幕,稚嫩嗓音里透出高原阳光的灼热与希望;西子则在指挥戴树林灵动的手势指挥下,以一曲《西湖春晓》将西湖之韵在雪山脚下轻轻铺开。歌声交汇,掌声迭起,现场瞬间达成文化共鸣。歌声落定,弦音又起。巴塘藏戏团团长、省级非遗传承人西绕,巴塘弦子国家级传承人王扎西及省级传承人扎西邓珠——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同台亮相,一把弦胡,边弹边唱,边演边述。他们从历史渊源、技艺特色到传承困境、表演队伍的性别比例等,将弦子与藏戏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一句“现在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成为他们的共识,也让在场所有人陷入沉思。
在核心交流环节,阎宝林结合自身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经验,为非遗“把脉开方”。他表示,“这些唱腔是声音的化石,务必要录下来做好保存,再让原始旋律植入现代生活情境,让老调在烟火气里重新发芽!”曹冠玉则把巴塘音乐的舒展与奔放悄悄记进心里,坦言已为西子下一首弦子合唱埋下灵感种子。耿畅则代表巴塘发出邀约:以活动为序,持续引入浙江艺术活水,浇灌雪山下的古老旋律,让传统在创新中长青。
没有酷炫灯光,没有铺陈的红毯,只有以歌声、琴声汇聚的座谈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当快门定格下合影的瞬间,江南的雅韵与高原弦胡在同一张底片上交相辉映,也为两地未来在非遗传承上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以艺术为媒同心共振产业造血 探索一条多维发展的新路径就此铺开
这趟采风之旅,缘起一份跨越千里的约定。2021年6月,因对口支援的关系——金沙江沿岸的巴塘与千岛湖畔的淳安正式牵手。浙江杭州的首批援巴干部当月抵达,随后《对口支援框架协议》落笔成盟,机制、任务、保障悉数落定。
这份湖山之盟,不止于产业与数字,更投向教育、医疗、文化每一处细微角落。因此,四年间,两地干部、教师、医生、艺术家等互访已成机制,交流已成常态。而今,循着“浙里石榴红”的号角,文化走亲、艺脉相融,才有了这次采风之旅——续写这份山海同心、共赴未来的深情长卷。
据悉,金秋十月,巴塘相关人员也将赴一场西子湖畔的约定——把雪山下的弦子舞带到西湖边,让千年弦音遇见江南。届时,西子成员将与巴塘艺术人员共唱一首歌,即此次采风后新创作的歌曲。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合作的新起点;两地将进一步携手,让巴塘的文化成为跃动的引擎。
浙科大设计学院的老师孟涛也表示,“通过此次采风活动,有了更多思考,将用艺术设计帮巴塘讲好自己的故事,让特色资源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引擎。”他还说,在走访中有了创作灵感,将藏族编织技艺融入产品礼盒,让每一份特产都成为传播巴塘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使者。
山海相隔,心手相牵。浙川两地对口支援的故事,是两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探索。“我们希望以艺术为桥梁,为雪域高原与江南水乡搭建起交流互通的通道,让两地人民跨越山海、同唱一首团结之歌。”何玮表示,未来,两地将持续深化互动、拓展合作维度,推动彼此协作迈入更深的新阶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两片土地上共同绽放!
■感想
此次采风,大家心里涌动着万千感慨,以下摘录采风小组部分成员的感想:
西子成员夏冬琴:西子巴塘采风之行圆满收官,但音乐与文化的旅程从未停止。这一路,我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旋律连接心灵。大山草原、弦子藏戏、奔放舞姿……都已化作创作的灵感与力量。文化在交流中焕发光彩,艺术在行走中延续生命。感恩相遇,期待下次再出发!
西子成员王瑛:最强烈的感受是“触摸到了活态的文化根脉”——既被艺术本身的震撼力打动,更被传承人坚守的力量深深触动。即使不懂唱词,也能从旋律中感受到悲欢情绪;每一个手势、步伐都在诉说文化密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真的太美妙了!
西子成员尹佳璐:这是第一次尝试,但不是最后一次尝试,用合唱的艺术形式传播藏族艺术不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吗?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浙科大学生夏俊杰:近距离感受了藏戏、弦子和藏族群众生活后,打算将这些元素融入产品包装设计中,后续还会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表情包设计,打造更多属于巴塘的IP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嘻啵巴塘。
浙科大学生王心凌:东西部对口支援不仅是物资的流动,更是心与心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