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中国日报网:楮韵传承千年文脉,浙科学子填补文物档案加固修复用纸空白

    供稿单位 :       发布时间 : 2025-08-20 10:29


    在浙江科技大学,有这样一群深耕制浆造纸专业多年的学生,他们以青春之热忱、专业之担当,填补我国档案修复用纸领域空白,书写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动人篇章。

    一次偶然的专业探索中,研究制浆造纸方向的李敬华敏锐察觉到我国档案修复用纸的紧缺现状。特种纸的数量的减少加剧了古籍修复的困境,杜伟生也曾在采访中谈道“现在国内有很多古法造纸,你从颜色、从厚度看,都是差不多的,但补在书上就觉得它薄,密度不够。我们现在的纸,只能凑合用。”档案作为人类文明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修复用纸需具备极高的耐久性、兼容性等特质,而国内相关领域长期存在空白,珍贵档案修复面临“无纸可用”的困境。怀着“让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初心,李敬华加入了李静老师的绿色纸基新材料项目组进行深耕学习,随后带领同学们组建“楮韵天工”团队,踏上技术攻关与文化守护之路。

    潜心调研:我们要造什么样的档案纸?

    要造出适配档案修复的纸张,需跨越技术与实践的多重关卡。“楮韵天工”团队凭借深厚制浆造纸技术功底,从原料筛选起步,反复试验各种材质的天然纤维特性,探索古法造纸与现代工艺融合路径。为精准把握档案修复需求,李敬华带领团队奔赴多地调研:于中国造纸学会的一角,和姚献平院士交流档案修复用纸的机遇与阻碍;在中国国际纸机材料展览会,与行业专家探讨造纸技术前沿,汲取创新灵感。从档案馆里泛黄档案对纸张耐久性的严苛要求,到展会中先进造纸设备对工艺优化的启示,每一次调研都为“楮韵纸”研发注入养分。

    由点及面: 融合技术为楮韵纸保驾护航

    研发初期,为应对档案储存中最棘手的纸张受潮发霉的问题,楮韵团队采用纳米纤维技术优化纸张表面结构,纳米纤维在纸张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层,有效阻止水分的渗透。静态接触角从65°提升至127°,滚动角从180°降到57°,能够有效防止纸张受潮发霉。而研发途中,难题是接踵而至的,“这样做出来的纸实际应用到档案保护上还是不够,纸张还要防火、抗老、防虫蛀,后来我们就想试试将这些技术融合起来。”李敬华带领团队日夜驻守实验室,身着白大褂,在仪器与试剂间穿梭,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结构,以无数次配方调试、工艺优化寻找最优解。经过四次迭代,最新一代的楮韵纸在原有技术上增添了生物基阻燃剂防火技术、湿法成型增强技术以及生物可再生紫外阻隔技术,热稳定性提升50%,干耐破指数最高可达4.8kPa·m²/g,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准。最终成功研发出楮韵修复纸张系列、楮韵加固纸张系列各6款共12款纸张样式,累计修复、加固80余款档案。

    楮韵纸的诞生,填补了我国档案修复用纸空白,更彰显青年学子对文化传承使命的深刻领悟。他们以实际行动将制浆造纸技术与档案文化保护深度结合。在团队看来,档案修复用纸工作绝非简单的技术实践,而是关乎“存史、资政、育人”的千秋事业——每一张楮韵纸守护的不仅是档案实体,更是民族历史记忆、文化根脉。从实验室里的反复打磨,到档案馆中的需求洞察,他们以青春力量诠释“利国利民、惠及万代”的责任担当。

    如今,楮韵天工团队仍在探索前行,他们期待让楮韵纸走进更多档案修复现场,为更多珍贵档案续命,让历史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熠熠生辉。这群浙科学子用专业深耕与文化热忱证明:青春力量可以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赛道上,跑出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守护加速度。未来,相信他们会继续以纸为媒、以技为刃,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之路上,书写更多青春担当的精彩故事,让档案修复用纸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坚固桥梁,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守护中永续传承。


    原文链接:https://cnews.chinadaily.com.cn/a/202508/19/WS68a42b4ba3104ba1353fda0b.html#ocr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