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走向田野乡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发展动能。今年暑期,我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织8支跨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北恩施,以科技与艺术双轮驱动赋能乡村发展。近日,校党委副书记张日向带队赴湖北恩施利川市,看望慰问正在当地开展实践的师生团队,实地检验科技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在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张日向一行走进农产品展销平台电商直播间,他详细询问学生团队开发的营销系统如何精准触达消费者;在富硒产品加工现场,他驻足聆听生化学院团队运用现代分析技术优化工艺、提升品质的攻关细节;面对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的西兰卡普文创系列,他充分肯定其将非遗文化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创新路径。
张日向在考察中强调,要紧扣地方发展所需,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专业优势,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成果留在农户家”,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
此次在恩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由校团委精心组织生化学院、艺术学院的专家教授挂帅带队,将科研项目、技术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实践向纵深发展。生化学院团队聚焦恩施富硒产业升级,深入汪营镇开展富硒产业发展研究,为业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利川红、毛坝茶、沙溪辣椒、来凤藤茶等特色农产品进行品质挖掘、品牌创建与新产品创制;致力于巴东、利川等地高山果蔬及中药材的防腐保鲜技术提升;深度挖掘齐跃桥村民族、红色、先进文化资源,梳理可讲述的故事、可展示的文化元素、可彰显的文创载体,通过可视化叙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艺术学院团队扎根齐跃桥村及周边,系统调研板桥镇、芭蕉乡等地非遗文化(西兰卡普、侗族文化等)开发现状并开展设计实践;重点探索头道水村、高拱桥村、汪营镇及龙船调公司的民族服装、植物染(茶染、扎染)、刺绣等技艺的创新应用与产品设计;参与芭蕉高拱桥村、大支坪耀英坪村、清坪龙潭司村的文化艺术乡村打造、产业创新与旅游规划;深耕齐跃桥村,对西兰卡普进行深度文化产品开发、扎染与木质/树脂工艺品设计、优质葡萄标识设计等。
由47名师生组成的乡村振兴实践团,以齐跃桥村为“主战场”,已初步构建起富硒农产品技术服务平台、电商营销赋能平台、非遗文创研发工坊等多个可持续的校地合作载体。这些平台不仅是短期实践的结晶,更是未来长期技术迭代、人才孵化的“桥头堡”。

在当地举行的第二届“杭情施意·乐在齐跃”乡村振兴文艺汇演,成为校地情谊与赋能成果的集中展示。师生与村民共创的节目,巧妙融入了实践元素——新设计的西兰卡普纹样在走秀中绽放光彩,科技助农的故事在朗诵中深情诉说,生动诠释了“智志双扶”的深刻内涵。
恩施州政府副秘书长、杭州市对口恩施州合作工作队队长董垒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浙江科技大学师生的社会实践为恩施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张日向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杭情施意”合作,依托已建立的实践基地,推动更多契合地方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探索构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长效机制,让青春智慧在广袤乡村持续闪光,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贡献坚实的浙科力量。(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