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0日,2025年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中期检查暨“数字中文赋能语言资源保护开发”专家座谈会在奉化举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莉宁、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朱鸿飞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会议由浙江科技大学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省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办。

会议指出,浙江作为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先行区,其经验模式具有全国示范意义。浙江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十年来,以“技术活”“功夫活”“良心活”的定位推进各项任务,成效显著,并探索形成三大创新:率先攻克技术难题形成国家规范、创新“国家与地方同频共振”的浙江模式、首创依托高校的省级秘书处机制解决基层力量不足问题。紧扣数字中文建设时代要求,会议就高质量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明确4个方向: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语言资源存储分析中的应用,完善浙江语言资源数据库;拓展数字中文在语言资源保护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在文化传播领域积极推动语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赋能,优化多语言智能交互系统,让语言资源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会上,浙江科技大学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省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介绍浙江“数字赋能语言资源保护”进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分享“数字中文赋能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工作设想。来自杭州国家版本馆、宁波市华文汉字应用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围绕探索数字中文与语保工作的融合路径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30日,专家组对今年浙江宁波奉化区(溪口)、温州龙港市和衢州常山县(赣语方言岛)三个方言调查点中期检查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并提出整改意见。
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有关县(市、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吴锦珑 程永艳/文 乌雯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