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著导读 > 正文 >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导读

    资讯来源 : 未知      发布时间 : 2017-04-19 14:18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刘海涛

      在共产国际成立前后,欧美很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共产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此有了新发展。然而,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以后,资本主义体系趋于稳定,革命形势逐步转入低潮。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各个国家的共产党改变自己的斗争策略,积蓄力量,等待革命时机的来临。当时一些新成立的共产党不仅年轻,还缺乏理论素养和实际斗争经验,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同本国的实际有机结合,在许多问题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政党和领袖发展到根本否定党、否定革命领袖;有的党虽然不否认建立政党的重要性,但是反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反对组织纪律;认为革命应该直线上升,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实行妥协的必要性;因黄色工会改良主义的影响而反对参加工会,在工会中做群众工作,甚至对工会本身持否定态度;认为议会斗争形式对革命者来说已经过时;排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列宁把这股思潮称作“左派”幼稚病,认为它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表现。在他看来,虽然这股思潮刚刚产生,却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导致新近建立的共产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列宁写作《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目的就在于,向欧美国家的共产党介绍俄共(布)成长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克服错误思潮,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的结合,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于19204月写成,512日又增补了一部分,同年6月首先用俄文出版,7月又以法、英等国文字出版。该书曾发给1920719日至87日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书中的论点和结论是代表大会的决议基础。这部著作批判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思潮,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

      十月革命经验的运用

      在如何对待十月革命基本经验的问题上,当时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借口俄国与西欧国家的差异,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否定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这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观点;另一种则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的主张,夸大十月革命的经验。对此,列宁首先承认十月革命具有国际意义。他认为,所谓国际意义是指我国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国际上具有重要性,或者说,具有在国际范围内重演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必须承认,具有国际意义的是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列宁提醒各国共产党在借鉴和运用这些经验时,必须把它和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他指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列宁在不同场合都时刻不忘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在于,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可惜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列宁的这个论述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这其实是对列宁这个思想的误解。列宁在写作这篇著作时,十月革命刚刚取得胜利不久,国内战争还没有结束,农民还是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条件下的小私有者,显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列宁必须提醒俄国共产党和其他国家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对巩固革命成果的重要意义。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形势下,列宁所说的这番话完全可以理解,也符合当时的实际。一旦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说法就应该另当别论了。但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重视则反映出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

      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

      列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不论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前还是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都要加强纪律性。列宁认为,真正铁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毛泽东对此的理解是,“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但问题的关键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是靠什么来检验的?是靠什么来加强的?对此,列宁的回答是,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概括地说,就是共产党的先进性。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为了帮助“左派”共产主义者纠正在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列宁在这篇著作中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从列宁的这个思想中可以体察到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应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要有职业革命家队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排斥伟大的历史人物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据此,列宁批判了拒绝在黄色工会中工作、认为议会制度在历史上已经过时以及不作任何妥协的观点和做法。他指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一国内推翻了资产阶级之后,这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很长时期内,依然要比资产阶级弱,这只是因为资产阶级有很广泛的国际联系,还因为在这个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国家里,小商品生产者自发地、经常地使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复活和再生。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有必要作出妥协、退让和让步,既要反对出卖原则的机会主义,也要反对否定灵活性的关门主义,并且要努力争取群众,团结大多数。

      列宁这篇著作撰写于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因此自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些观点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排除这些因素后仍然可以看到其中闪光的思想。对于今天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来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这篇著作在今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